二十八星宿金木水火土

关于星空,首先要说的是“七政四余”。可以说“七政四余”,形成了古代“占星术”以及“星相学”的基础;甚至在此基础上,现代天文学中的相关概念中一直延续着。七政:太阳、月球、金星、木星、水星、火星、土星。四余:罗睺星、计都星、紫气星、月孛星。本篇就具体说说“五星”为何叫这几个名词,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;同时通过四余星的讲解,明白“紫气东来”的原因。

金星:参照上图,其属于五星中,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,是离太阳第二近的星体;它也是离地球很近的一颗星体。它清晨出现东方时称为“启明星”,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为“长庚星”,《诗·小雅·大东》:“东有启明,西有长庚”。因为金星在夜晚的天空出现时,《开元占经》载“大而能白,故曰太白”,这就是“太白金星”。因为它在傍晚出现,开启了夜晚星空的序幕,也称“序星”。按照“五色对应五行和五方”的说法,白对应金,应西方,因此称为“金星”。

木星

木星:这是影响我国古代文化最深的一颗星。是五星中(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)体积最大、自转最快的行星。古人通过观测,它十二年绕太阳运行一周,对应了天干纪年法中的一个纪轮,因此这就是我们所说的“岁星”。岁星纪年,是东周至汉朝使用的纪元方法。这是最原始的历法,其方位运行配合干支用来计算年岁。这也是我们说的“太岁星”。对于此星的命名,是因为它运行到东方青龙之位,其光影呈现青,按照“五行配五色和五方”,正合五行之木,由此得名。

水星凌日

水星: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,由于它离太阳最近,从地球上(中原地区)看它与太阳最大角距不超过28°,由于古代称30°为一辰,故而得名辰星。同时由于它与太阳的视角距离太小,太阳光遮掩了其光芒,只能在最有利的条件下,在太阳落山后和太阳升起前的一小时内,或许能在太阳同一个方向观测到。至于为何称为“水星”,翻找资料,只在《晋书》中记载有“光明与月相逮,其国大水”,意思就是观测到此颗星的亮度与月亮的亮度差不多,国内某地可能就要发大水,因此称为“水星”。

需要了解的是,在现代天文研究中发现,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拥有显著磁场的行星,也是太阳系中密度第二高的行星,仅次于地球。水星外貌如月,内部却很像地球,也分为壳、幔、核三层。从这些特征看,似乎是最符合地球人类移民的星球,但又因为它离太阳最近,温差太大(向阳面和背阴面温差达600摄氏度),又不适合人类生存。或许古人有相关意识,认识到水星这一弊端,取名为“水星”也不一定。另外关于水星,还有个天文术语叫“水星凌日”,凌,就是侵犯的意思,其实就是水星与地球都是绕日运行,中间有稍大一颗金星阻挡,只有在某一个角度时,地球上会看到太阳表面有一颗黑点在移动,这就是水星凌日现象。

火星探测

火星:这颗星常常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,因此近些年火星探测计划经常在一些国家实施。运行到南方朱雀之位时,颜色呈赤色,我国正是盛夏之时,南方在五行中对应火,因此这颗星便为“火星”。同时这颗星在古代也被称为“荧惑”,据说位属南方火神炎帝治下,有神为荧惑。

星体布局

土星:是五星中,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。这颗星的确定,直接关系到古代的“星空划分”。在古人观测中发现,这颗星移动运转速度很慢,二十八年循环一次,回到原位置。结合星空划分,其每一年都会坐镇一个很小的星团,因此在古代这颗星也称为“镇星”。根据此,古人划分为二十八星宿。“宿”,就是指土星所“宿住”的地方;星空中行星在运行过程中的栖宿的场所,因此才有“宿”之称。其运行特性,极其符合五行方位对应中的“中央土”,因此才有“土星”的称谓。

紫气东来·

最后剩“四余”,之前我们介绍过。余,指某颗行星的“余气”,也就是“虚星”。其中罗睺与计都是“逆日月而行”;紫气和月孛是“顺日月而行”。这篇文章的最后,说一下罗睺星、计都星、紫气星、月孛星,在印度古天文学中的定义——月孛星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远的点;紫气星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远的点;罗喉星是黄道和白道的降交点,称“天首星”;计都星黄道和白道的升交点,称“地尾星”。其中涉及到紫气星,有个词叫“紫气东来”,被认定为祥瑞,也就是古人说的“景星庆云”里的“景星”。我们知道了紫气星就是东方木星(岁星)的尾气(木星运行后过后在星空中留下的氤氲之气)。